“今年雖然是受了雨災(zāi)減產(chǎn)了,可我們后期管理得好,價錢也高了,我們村的把葡萄都送到高各莊的冷庫來了,交完了立馬就算賬給錢,我家2畝地的葡萄能賣3萬多塊呢。”9月24日,河北省盧龍縣石門鎮(zhèn)孟團店村的一位村民一邊忙著將自家的葡萄一箱箱地稱著分量,一邊介紹著。
石門鎮(zhèn)高各莊村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有種植葡萄的歷史,全村900多戶人家,3050人口,如今該村的5000畝土地中已有4500畝左右的土地都種植了巨峰葡萄,平均兩戶就有一個冷庫,全村已經(jīng)建成冷庫400余個,這些冷庫既可以增加該村葡萄的附加值,還解決了周邊葡萄種植專業(yè)村的葡萄貯藏及銷售的問題。
“我們村種植葡萄早,二十多年前村里頭腦活絡(luò)的就發(fā)現(xiàn)了葡萄錯季賣價錢更高,可以通過建冷庫打個時間差,那效益可就翻了好多倍啊。”該村黨支部書記臉上滿是驕傲地介紹著該村冷庫的發(fā)展歷程。“從那時候起,我們村就開始建起冷庫了,現(xiàn)在全村能儲存30多萬斤的大冷庫有6個,能存?zhèn)€5、6萬斤的小冷庫就有400多個。”
他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今年平均收貨價是兩塊三,根據(jù)市場行情,如果價錢好的話,到元旦上市,賣到上海、長沙等南方城市,每斤至少加價5毛錢,30萬斤的一個冷庫就能賺15萬,全村單靠這400多個冷庫的錯季銷售就可以多收入1000多萬,冷庫已然成為了高各莊村的“儲錢罐”。
|